对广西百色发现的80万年前的手斧的最新研究表明,其精巧程度足以和非洲的阿舍利技术媲美,甚至远胜过欧洲同时期的石器。这一新成果决定性地驳倒了一个长期存在于科学界、令东方人有口难言的假设
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莫维士于20世纪30-40年代提出“莫维士线”理论,将旧大陆早期人类划分为两种不同文化的拥有者:一种掌握进步技术,能打制工艺复杂的手斧,另一种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只会打制粗陋的砍斫器和使用未经加工的石片。这条无形的、后来被称为“莫氏线”的技术鸿沟将西方(非洲、中东和欧洲)的灵巧的直立人同他们不那么聪明的东方(亚洲)兄弟分隔开来。莫维士进而把亚洲大陆贬低成为一个“保守”、“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与一派兴旺发达、朝气蓬勃的地中海周围地区形成鲜明对照。他解释说:“在过去200万年间,亚洲气候保持稳定,林区面积少有变化。这种环境对生活在那里的人类缺少刺激,使他们不思进取,世世代代处于死水一潭的状态。”
莫维士上述带有明显种族色彩的学说一开始就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但是,由于证据不力,始终未能对“莫氏线”在人类学界的权威地位构成真正的威胁。对此,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指出:由于受到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挤压,在亚洲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和最高的山峰———喜玛拉雅,这是亚洲在过去的2000万年间气候和地理环境变化剧烈的最好证明。
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国广西百色盆地发现的旧石器,尤其是“手斧”正对莫维士的理论提出挑战。它的出土说明了人类文明并不是一个由中心向外辐射,更不是新大陆征服旧大陆的过程,而是多元化的,同期发展的。
位于广西西部的百色盆地,面积800平方公里,是中国南方的晚新生代盆地之一。中美科学家联手在该地发掘出的大批当时制造的石器多选用砾石直接加工而成,有砍砸器、手斧、刮削器等多种类型。经过对这一地层的炭屑和硅化碎片进行分析,考古学家认为百色旧石器时期曾发生过陨星撞击地球事件,并推测:正是由于陨星撞击而引起大火,焚烧了广西百色盆地内茂盛的森林,地表下的砾石层被暴露出来,使得当地的早期人类得以用丰富的砾石剥片打制大批包括手斧在内的石器。
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地质年代中心的地质年代学家阿伦·丹尼采集到在百色盆地里与石制品共存的玻璃陨石,并运用氩同位素辐射剂量衰变法测出这些玻璃陨石的年代,从而证明了这些石器的制造年代大约在80万年前。在东亚发现的手斧的年代如此之早,令国际考古学界震惊。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古人类学家克拉克·豪威尔说:“年代的确定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国际考古界的重大难题。这促使考古研究不得不对亚洲人类文明起源重新评估。”
在广西百色发现的这些80万年前的手斧其精巧程度足以和非洲的阿舍利技术媲美,甚至远胜过欧洲同时期的石器。这一新成果决定性地驳斥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假设:东亚的直立人比非洲直立人缺少智慧和适应能力。这证实了东方的早期人类和西方的早期人类在体能和文化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一直参与百色手斧研究的考古学家侯亚梅说:“这个发现意味着在‘莫氏线’两边的技术、文化和认知能力是相似的,它有助于人们摆脱‘莫氏线’的束缚。”人类起源计划署首席科学家、美国史密桑尼安研究院国家自然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理查德·波茨认为:“百色盆地的旧石器是迄今为止东亚所发现的数量最多的包含阿舍利因素的石器工业组合。不仅在工具的形式上,而且在它们遍布整个盆地的踪迹所反映出来的活动方式上,也和非洲阿舍利工业的遗址十分雷同。”
在长约90公里、宽5公里的百色盆地右江河谷的高阶地上,已发现的遗址或地点有100多处。如今收藏在博物馆内的4000多件石器标本,就是考古学家在27年间陆续从那一带的网纹红土中发现、清理出来的。美国衣阿华大学古人类学家拉赛尔·石汉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百色的旧石器文化,表明了亚洲直立人的足智多谋,他们适应了这场灾难性的环境剧变,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紧紧抓住了危机中显露出的微妙机遇。”美国斯坦福大学古人类学家理查德·科莱恩说:“它展示了80万年前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古人类制作工具的技术与非洲的古人类一样老练。”早期人类活动是地球演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新生代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的丰富内涵为多科学交叉渗透发展,为探索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条件和机遇。
人类学家们强调,这次发现对人类在不同地域最早期的进化过程有着“重要贡献”。科学家可以从非、欧、亚石器时代工具制造艺术所展现的微妙差别中寻找痕迹,追溯不同地域的原始人的不同思维方式。朝这方面去研究,也许能找出原始时期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类文明进化历程。